【不过,说句实话,比起元朝其他那些望之不似人君的皇帝,元顺帝还算是一个正常皇帝,特别是在登基前半段,还颇有点雄心壮志来着。】
【刚刚登基的元顺帝是个傀儡皇帝,权臣伯颜才是这个时候朝廷的真正有权之人,元顺帝到至元六年,成功扳倒了伯颜,得以亲政。亲政初期,颇为勤政,而且是正向的勤政,所以他在第二年改元至正,以表示自己的天下大治之意。】
【随后,他任用脱脱为右丞相,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,试图挽救元朝,史称“至正新政”,也叫做“脱脱更化”,朝廷恢复了科举制度,颁行法典和农桑典籍,完善法治,鼓励农耕;整饬吏治,加强廉政,征召并要求地方举荐人才,还减免赋税,编修史书,推行儒治……】
【在这一系列组合拳治下,至正初期的元朝社会一度有些恢复,堪称回光返照,天下的许多士人也为之振奋。】
【当然,这只是回光返照罢了,元朝沉疴已深,多年积弊,根本不也是这短短的改革能够解决得了的,新政之下不少大臣甚至腐败的更加严重;加上元朝朝廷在这个时候也依旧内斗不断,元顺帝本人还颇有些放纵,改革主力大臣脱脱也因为各种政治斗争而隐退……加之天下各种天灾不断,元朝朝廷根本无力赈灾——虽然朝廷有没有打算赈灾不好说。】
【总之,没过几年,新政就难以推行,而元顺帝也渐渐怠于政事,沉迷享乐,不理朝堂,元朝末年的农民大起义也一并爆发了。】
“还是那句话,即便是有心之人想要改革,也需要当时的朝廷满足条件。”刘秀对于元顺帝的改革所得到的结果根本不意外。
改革改革,虽然大家总说在朝廷腐朽、天下将倾的时候必须要进行改革,必须要洗去陈腐从而让天下能够延续下去,但是,可以说几乎全部的情况下,这种走到末路的改革都是不可能成功的。
相反,真的要改革,王朝前期,王朝中期,如果决心足够坚定,如果能力足够,那么多半还能成功至少一部分。
这两者的差别,甚至不在于改革之人的决心和能力,而就在于当时天下的境况而已。
王朝前期和中期,如果改革之人的决心非常坚定不可动摇,如果改革之人的手段能力足够完全可以抵挡各种问题、争斗,并且改革的政策也是没有太大问题的话,那么就很可以展望一下成功——这个阶段,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改革之人的决心和能力。
如果决心不坚定,过段时间就开始左右摇摆,那当然不可能成功;如果手段能力不行,根本斗不过那些反对派的势力集团,那当然也不能成功。
但是王朝末期的改革……
即便是决心足够,即便改革之人本身能力同样出众,但是走向失败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。
不为其他,就因为当时的天下已经不给这样的机会了。
——天下将倾,王朝的各种弊病已经深入骨髓,如果要改,那甚至需要把当前的所有官员全部都换一遍……或者说,十个里面得换掉三五个,给剩下的人以震慑,才能让这些已经贪污腐败欺上瞒下欺压百姓的官员稍微收敛收敛。
而在接下来的时间中,对这些官员的监视还不能有分毫的放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