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以机遇号就成了人类史上在其它星球行驶时间最长的探测车,从零四年一直工作到去年因为尘埃彻底覆盖结束任务,一共行驶了45公里,服役了14年。
而未来的祝融号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,它一直在探测大平原,并且又是在光照条件不好的“冬季”碰上了灰尘聚集量过高的情况,所以就一睡不醒了。
如果它是在“夏季”出现的灰尘聚集量过高的情况,那“夏季”的强光照水平依然可以保证它的活动,甚至可以想办法去除一部分灰尘,让它在“冬季”也可以活动。
可惜现实是没有如果的。
不过……有重生!
路云接到迷你火星车制造需求的时候是一八年年中,就是因为一七年底的“金蟾号”迷你月球车太牛批了。
很多人觉得它工作1个月昼,也就是地球上14天就不错了,结果它工作了6个月昼!
于是火星车项目就找上了他。
与其搞个落地之后不能动的分离相机,不如让路云想想办法搞一台能长时间工作的迷你火星车。
别管多长时间了,就是只能工作一天,那对于只能工作一会的分离相机来说也是“长时间”。
更何况迷你火星车还能移动,这是最大的优势。
当初路云设计“金蟾号”迷你月球车的时候才航空航天工程lv4,上边问他做迷你火星车的时候他的航空航天工程已经lv5了,那自然是小意思。
于是去掉那个相机的重量,再在其他边边角角省一点,甚至去掉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展示牌。
是的,天问一号的着陆器上带了这个。
(工程师正在给天问一号着陆器安装展示牌)
去掉这么多东西之后,路云最后得到了10千克的重量。
这个重量差不多,当初老美的一个辆火星车“旅居者”就是这个重量。
(旅居者号巡视器)
它有几十厘米大,差不多是一个大号的玩具车那么大。
不过这个不重要,更重要的是路云给祝融号火星车提出了进一步除尘的建议。
nasa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研发了一套电盾系统,利用静电力和介电泳力清除太阳能电池板上的灰尘。
具体的来说就是将透明的电敏感材料放置在太阳能板上,借助传感器,当面板上灰尘浓度达到临界水平时为材料通电让灰尘带电并飘浮,从而将其从面板上移开。
只是由于“静电击穿”现象的问题存在,该技术无法在火星或月球上使用。
后来nasa研制了一种办法可以防止静电击穿,在地球的模拟火星环境中效果不错,面板仅需少量电荷就可以在两分钟内清除约90%的沉积在面板上的灰尘。
只不过还是没有用到火星探测任务上。
因为nasa已经不用太阳翼火星车了,改用同位素电池了,也就是俗称的“核电池”。
正好,路云觉得用在祝融号上很合适。
而且这技术不仅仅在火星上有用,在月球上也有用,因为月尘也带电荷。
之前老美的阿波罗登月任务就出过问题,宇航员穿着月球宇航服带着月尘进入了登月舱,结果脱掉宇航服的时候就有月尘飘进了眼睛,或者通过呼吸道进入了肺部。
12名登月宇航员都吸入了一定量的月尘,有的甚至出现奇怪症状,人称“月球粉热”。
要知道月尘可跟地球上的尘土不一样,它没有被风雨侵蚀过,都是最原始的破碎状态,棱角分明,就跟玻璃碎碴或玻璃纤维似的。
如果在火星上验证了这样的静电除尘技术,那么就可以用在以后的载人登月任务上。